全部
  • 全部
  • 产品管理
  • 新闻资讯
  • 介绍内容
  • 企业网点
  • 常见问题
  • 企业视频
  • 企业图册

全国咨询热线:

027-61570395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联系方式

地理位置

LOCATION

地址: 武汉市黄陂木兰川旅游区

全国招生热线:

027-61570395 / 61570396

手机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孩子,为什么读书那么重要?

作者:

来源:

木兰山文武学校

发布时间:

2020-09-23

 
  书籍之于精神,就好比粮食之于躯体,都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营养。而不读书的孩子,输掉一种精神能源,随着阅历的增加,你的体会越来越深:缺少这种能源,人生后劲不足。
 
  今天,我们来说说读书这回事!
 
  孩子为什么要从小读书?
 
 
  美国的研究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两组5岁的孩子,他们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都非常相似,唯一的区别是:一组孩子的父母在过去两年内每周5次与孩子一起阅读,而另一组则没有。
 
  实验者让孩子讲一个与自己有关的生活故事,并假装给洋娃娃讲故事。结果发现:有亲子阅读的那一组,不但文法程度比较深,用的句子比较长,而且他们会更多地用到书面语。
 
  神经学家发现,大脑并不会直接演化阅读。因此,说话是本能,把一个孩子置于正常的语言环境,即便没有人特意教,潜移默化之下Ta也会说;但阅读是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孩子如果没人教他阅读,他并不能自己学会。
 
  无论多么浅显的书,遣词造句都不同于口语,而且会用到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是一种更富条理性和组织性的语言方式。
 
  随着孩子读的书越来越多,他们会慢慢地注意到语言中所蕴涵的逻辑性与语法结构。我们通过语言进行思维,语言越多,随之思维就越清晰。
 
  那些喜爱大量阅读的人,在分析问题、陈述问题和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比不读书或读书少的人快得多。
 
  然而读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阅读更是获得快乐和内心世界的丰盈的方式。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胡适先生认为有三点可以讲:
 
  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
 
  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
 
  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孩子,什么阻碍了你读书?
 
  我们常听到家长抱怨,“不是我不给买书,孩子都不喜欢看书,我买来有什么用?如果他喜欢看书,我砸锅卖铁都会给他买书,这事不怪我啊,我也发愁着呢!”
 
  那么孩子真的这么不爱读书吗?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孩子都认为身边存在着“阻碍自己阅读”的因素。“我明明很爱看书,只是很少有时间和环境让我看书”成为大多数孩子的心声。
 
 
  在被问到是否喜欢阅读时,74.85%参与调查的孩子都认为自己喜欢阅读。但在回答“阻碍你阅读的原因是什么”时,有34.63%的孩子表示“不知道看什么书”,20.89%的孩子认为“爸妈推荐的书枯燥难懂”,9.35%的孩子表示“周围没有读书气氛”。
 
  在问到“你对阅读的期待是什么”时,53.98%的孩子希望“读自己喜欢的书”,43.34%的孩子希望“多些阅读的时间”,39.61%的孩子希望“学校常举办阅读活动”,39.42%的孩子希望“爸妈也要多阅读”
 
  明明是家里没有给到孩子足够丰富的阅读环境,从来没有触手可及的书本,没有有效互动的讨论氛围,孩子又怎么会有更大的机会去爱上阅读呢?
 
  如果我们的学龄前培养的重点,能够放在让孩子获得阅读的快乐上,帮助孩子逐渐开始爱上阅读,我们才不至于本末倒置,其实很多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
 
 
  其实,当我们遇到这些问题,甚至可以什么技巧都先放一边,什么方法都先忘记,只要牢记这一点:我希望孩子不管处在哪种情况下,都可以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有了这个初心和念想,加上一点点技巧,快乐阅读一定不成问题。
 
  很多家长都问过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我家孩子读书也不少,但是一写作文还是没话说或写不好呢?”
 
  阅读,是学习语文以及一切人文学科的根本,故古文谓学习为“读书”。但是,的确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书读得不少,作文却写得不好!难道是读写规律在他们身上不灵验了吗?
 
  也许,他们在选择书籍与读书方法上的不当,导致自己没有在读和写之间沟通一条渠道。
 
 
  孩子看的书和应该看的书不是同一种书
 
  古人曾经说“开卷有益”,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但必须要在良好的阅读环境前提下。很显然,现在不具备这个条件。
 
  为什么古人可以把文字驾驭的那么好,写出那么优美动人或是气势磅礴的文章?很大的原因就是读的书不一样。
 
  古人在幼年的时候,不仅扎实的掌握了汉字书写和应用方法,且对历史、地理、思想等方面的知识有了很全面的学习,这就是基本功。所以旧时的孩子从来就没有出现过“阅读障碍”。
 
  但现在的启蒙读物是什么呢?不否认很多儿童文学读物是非常好的,但悲哀的是,大部分所谓的“儿童文学”,粗制滥造、毫无营养、害人不浅、骗人骗钱。
 
  另外举一个很普遍的例子:关于“四大名著”。很多家长,到了孩子六年级,甚至初中后,还是让孩子看一些儿童版的四大名著,每次看到、听到这样的情况时都痛心疾首,这真真是在毁灭孩子的阅读能力啊。
 
 
  家长给出的理由,是怕孩子看不懂,或是古代书中有很多封建糟粕。家长的初衷无疑是善良的,但是“四大名著”其实本身就是白话文了;孩子的阅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在于孩子在刚开始阅读时接触的是什么水平的文章。这就像游泳一样,婴儿是天生就会游泳的,但如果长时间没有接触过水,长大后这种本领就丧失了,还要专门再去学习游泳才能恢复这个技能。
 
  第二,知识的更新迭代确实是很迅速的,但我们要记住那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这个问题并不明显,谁敢说自己的写作水平胜过《史记》、《资治通鉴》?
 
  而且,我们要知道,没有任何一本书是完美无瑕的,中外的经典与名著,都是众人、几代人甚至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且经受住了历史长河的检验,方能流传至今。所以,阅读名著,才是真正的“读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那么熟读《猫武士》呢?我不知道能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变化和积极的影响。
 
 
  所以第一个问题出在,孩子看的书,和应该看的书不是同一种书。
 
  读得太浮,没有沉下去体验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请注意这个“破”字,读破的意思就是要把书读熟,要消化。如果没有这个“破”字,只是读书万卷,恐怕杜甫也未必会成为下笔有神的诗圣。
 
  语文学习一定要重积累,把真心喜欢的词句,一定要通过某种方式积累下来,最直白的方法就是摘录,但量绝不可太大,如果这一步没有做,就没有做到读转写的第一步骤,后面的基本都是失败,简言之:要动手。
 
  读书,之所以能够让他感到快乐,是因为里面有几样东西是会让他的内心世界丰富的。
 
  浅层的是格局、技法、辞藻等等;
 
  深层的是知识、情感、思想等等。
 
  浅的和深的,都要吸收一些,要让他想想,读了这本书,你觉得是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视野和眼界。还是说里面的人物、情节、情感深深打动了你。这样,读了这本书,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是“体验”,而非“随便翻翻”了。
 
 
  比如,有的孩子爱读动物书,读了一小时,茶歇的时候,和他聊聊,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哪个情节,这动物为什么你喜欢,因为长得可爱还是什么?哪句话是这么说的,给妈妈看看,哦,是这句啊,我建议你就把这一句话写一写,或者看了一篇童话,有很多拟人和比喻用得好,就让他说说,哪句最有想象力啊?读书,能这样仔细地咀嚼,那么你就能从中掌握写作的规律,文章中好的语言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这样,读和写之间的渠道,不就沟通了吗?
 
  积累书面语言,去语言环境中学习吸收
 
  刚出生的孩子,不会讲话,只能哇哇叫。后来他天天听爸爸妈妈讲话,听周围的人讲话,也就慢慢学会了讲话。印度有两个很小的孩子,被狼叼走,在狼的哺育下长大,后来被猎人抱回来,发现她们只能像狼一样地叫,不会讲话。这说明,人不是天生就会讲话,人的语言,是从一个语言环境中,渐渐学到的。
 
  这是讲的口头语言,作文使用的书面语言也是这样,积累书面语言,同样需要到一个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吸收。这个语言环境到哪里去找?一本本书、一篇篇文章向你敞开着。但是,只是读一读、看一看还不行,记不住,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这就需要做到熟读背诵。文章背得多了,背得熟了,就会在规范的语言环境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病句便可以渐渐地少了,干瘪的语言便可以渐渐地丰满起来。而且,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受到你所喜爱的那一类文章的熏陶,使你的作文也渐渐有了自己的特点。
 
 
  我们都是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作文的技法明白的“天花乱坠”谋篇布局的技巧“铭记在心”,但看到了个东西,想表达自己的感情,却张口不能言,为何?没词儿呗。同学们如能抓紧记忆的黄金时代,在大脑里储存一二百篇文情并茂的好文章(古文最好),就不愁肚里没词儿了
 
  不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吸取思想
 
  不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吸取思想和知识的营养,这也是多读而不善写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作文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对一个事物,认识透彻,感情充沛,知识丰富,材料充足,便能顺利地写出一篇好作文;反之,对这个事物既没认识,又无感情,知识贫乏,材料不足,是写不出作文的,即使憋出来了,也必定淡如白水,味同嚼蜡。这说明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对于作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的思想和知识从哪里来呢?当然,主要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从实践中来。但是,宇宙是那么广阔,历史是那么悠久,什么事都要事必躬亲是办不到的。如果一个人的视野,只局限于直接见闻,仅仅是从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那点点材料了解世界,那么,他的知识一定很贫乏,认识一定很肤浅,想象力薄弱,感情也不会丰富。这就需要通过读书,吸取知识和思想的营养,积累写作的原料。
 
  在读书的过程中,扩大了视野,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感情,再提笔作文,自然会是一篇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文章了。
 
 
  把读书学到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写作能力,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沟通读和写之间的渠道是一个“慢功”,不能操之过急。只要在多读的过程中,注意消化吸收积累,给“写”打下坚实的基础,你就能达到一个多读而善写的境界。
 
  任何兴趣都来自于自我感知和外在肯定
 
  孩子的兴趣,或者任何人的兴趣都来自于两方面:自我的感知与外在的肯定。像积累这样的事,如果没有很好的“输出口”让他尝到甜头,积下来的用上了,但得不到好评,那他很可能就没有兴趣了。
 
  西方管这个叫“任务教学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法。任务只要适度,不引起反感,就是好的。
 
  孩子被赞扬(但这个赞扬不要是泛泛的,不要说“你写的真好”等等,要具体的夸奖,比如说“儿子,你这段比喻的修辞写的真生动,读你笔下的小猫,妈妈感觉都亲眼看见它了”),然后他自己如果能继续做到我说的“破”和“吸”,他自己对文字,文学,文化本身的理解会不断深入,他的参与感和悟透感就会越来越强,到了那个时候,家长们也就不再会为孩子的阅读与写作而担心了。
 
  教育是一场马拉松,不能只顾眼前的苟且,看的远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然而,我们知道,教改后考察大量语文的超纲内容、考察全科素质成为标配,临时抱佛脚没有指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必须功夫在平时,而且是苦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