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联系方式
教学,以有效为目标
作者:
来源:
木兰山文武学校
发布时间:
2016-10-10
木兰山文武学校
小学部·谭婕
在当今时代的教学中,教学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那种以增加学习时间的原始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唯有高擎有效教学的旗帜,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呢?关键是要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批改与讲评这三个微观环节上尽量做到精致。
一、关于备课。
1.要深入文本。备课的基础是对教材的解读,教师要潜心研究文本,分析教材,做教材的知音。
要达到以下三个境界(类似佛教悟禅的三重境界):
一是进入文本山是山,水是水,其基本要求是谙熟教材内容。要抛开那些教参资料,潜心研读教材文本,形成自已对教材、对一篇课文独到的认识和见解;
二是跳出文本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其基本要求是探寻文本的相互联系。包括从教材中跳出来,从整单元、全册、整年段的宽广背景中审视眼前独立的教材,努力有新的发现。这是一个修炼的阶段,一种提升的过程;
三是回到文本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其基本特征是达到”原来如此“的悟境。有了自身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有了对文本相关材料的积淀,教师再回到刚开始接触的教材,就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及更具高度的把握。
2.要以生为本。新课改要求教育要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也就是一定要根据具体学情去确定教学目标。而每个教学目标又分解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全体学生均能达到的目标;第二层次是中等学生必须达到、后进生跳一跳也能实现的;第三层次是优秀生能发挥余力的。
3.紧跟教学流程。
备课、上课时有没有流程意识或板块意识,反映着教师课堂教学的定位和追求,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紧跟流程。目前的几种教学流程是”先学后教(或先练后讲)、当堂训练“的教学流程;”预习-展示-反馈“三板块一体的教学流程、”10加35“模式(教师讲10分钟左右,学生活动35分钟左右);”激趣导入“、”有效新授“、”梯度练习“、”课堂作业“的四板块一体的教学流程。教学活动按照这些流程进行,教学实效将明显提高。
4.坚持记录课后反思。教后反思,一般可以从学生学的效果和教师教的效果两个方面去写,写的时候对思想及文字的要求不要过高,着重于留下教学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真实素材。如能形成这样的职业习惯,则终身受益无穷。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后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
二、关于上课
课堂是教学质量的生成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过程。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有三点我们需要引起注意。
1. 教师的状态。
教师进课堂有三带:把激情带进课堂。不管自己遇到什么烦心的事,教师都不能把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和善的态度其实是用教师的眼神、语调表达着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把趣味带进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机和情趣是实现教学高质量的源头活水。
2. 适当的提问。教学之路就是问题之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个有效的课堂应当向问题敞开,更要向有价值的问题敞开。但课堂提问的确是一门学问:
首先,教学的问题来源于教师的发现。能否从普通的现象、常规的教学资源中挖掘出有价值的问题,取决于教师的道德修养、学识水平及思考深度。
其次,教学的问题来自于学生。关键是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这取决于教师的爱心。
最后,教学的问题还来自于教材要求。根据教材内容,从教学预期和学生现有水平的矛盾之中找出的问题,应该是很有价值的问题。
3. 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就象参加足球比赛一样,即便大汗淋漓,也会乐此不疲。有了兴趣,再重的担子也是轻的;没有了兴趣,再轻的担子也挑不动。
如何引领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回答是8个字:运用之妙,存乎于心。因为这个问题是活的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的前提有三条:
一是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师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学生自然喜爱并心生敬意;
二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甚至富有磁性的教学语言,学生必会如沐春风;
三是创设的教学情境。通过相应方法和手段尽量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略。
三、 关于作业的布置、批改与讲评
笔者认为,教学质量的比拼有60%在课堂,有40%在作业的布置、批改与讲评。作业布置、批改与讲评中的问题,是造成教学低效的最直接原因。
1.作业题目不能照搬教辅资料,不能重量轻质,一定要加以精选,提高针对性;
2.作业批改提倡全批全改,及时反馈。批改方式有很多种,如可采用师生共批、轮流面批,自批互批(针对一些比较简单的练习),随堂批改(简单的作业可通过小组比赛等方法,当堂完成批改)等。
3.倡导做好错题建库的工作。学困生一般都要有一本错题集,把作业中易错的试题订正在一本特殊的作业本上。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二次练习,这应当是非常见效的一招。
4.作业讲评要遵循遗忘的规律,适时讲评。讲评时不要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要有所侧重,有的放矢。
教育是国之本,有效的教育将是国家兴旺的动力,作为站在教育一线的我们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各方面综合实力,为祖国培育一批有一批的国家栋梁!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