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联系方式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作者:
来源:
木兰山文武学校
发布时间:
2022-07-22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不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而且与心理发展规律有着密切关系。在他们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一般是从认知开始,沿着知、情、意、行的程序发展,最后形成习惯。我在工作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培养班级责任感
班级是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一个人在集体中的表现,往往间接地表现了他对社会的态度。做好班集体的工作,是对集体尽职尽责的最主要的体现。
二、培养同情心,懂得关爱他人
教育学生要有“仁爱之心”。要在接受别人爱心的同时,以同样的爱心对待别人。只有这样,同学之间才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协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于一个7岁的孩子,不能讲那么抽象的概念。而且,一个孩子如果连他的父母也不爱,还会爱别人、爱家乡吗?必须使儿童经常努力给家人带来欢乐,否则儿童就会长成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在他心里,既没有做孩子的孝顺,也没有做父母的慈爱,更没有为人民做事的伟大理想。
三、培养是非观
是非观念淡薄,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学生犯错的重要原因,也是品德不端正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易受个人欲望和需要所驱使,产生不考虑品德标准和他人利益的行为。
2.意志不坚定,不能用正确的道德观战胜个人不合理的需求,产生不良行为。
3.不良习惯的影响。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是让学生自觉改正错误行为、坚持正确行为的不可少的心理因素。
培养学生必要的生活习惯,教育他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用恰当的方法,萌发他们的道德心。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