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联系方式
科学课中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点体会
作者:
来源:
木兰山文武学校
发布时间:
2013-11-04
一、重学习
科学课45分钟看上去简单,老师却为此要花上很多的时间来备课,因为探究的实验结果有很多种可能,作为老师必须有这种预见性。科学课对教师的要求也非常高,不仅要精通物理、生物、化学、天文地理知识,有时候还要了解音乐、美术、文学知识,要在引领学生去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对于传统模式下培养的“非科班出身”的我来说确实是有很大的难度。我每天的备课就象打仗一样紧张:上网查资料、翻阅相关老较材、请教相关专业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参加市区培训等,上与自己专业不同的课就有点紧张,害怕出错,害怕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但看到学生学习科学的劲头和对科学课高度的评价,我快乐地学习着!
二、重基础、规范、过程
在讲测量长度时,开始我让学生用自己的直尺测量教室内的物体,之后让学生比较同一物体的测量值,于是学生就会发现自己的测量数据与别人的不一样,测量长的物体(桌子)用直尺很不方便等问题,于是学生会提出他们的疑问,老师先及时肯定学生做得好的地方和探究精神,再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归纳出测量的规范以及尽量减少误差的方法。之后把带来的游标卡尺、学生用直尺、米尺、卷尺分发下去,让学生重新测量,这样学生通过体验实验过程真正掌握了测量知识和技能。知道一米、一厘米、一毫米大约有多长,可以粗略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
实际上,一个教学环节,通常都融合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内容,由于教学是以知识为线索串起来的,这就很容易把教学设计的目光集中在基础知识上,一心一意思考如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论,而忽视了“规范”和“过程”。
三、 “重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素养中的情感是指一个人对科学事物所表现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是有兴趣、喜欢、兴奋、满意呢?还是讨厌、没兴趣、不高兴呢?这是形成其科学态度的前提。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老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同时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亲其师,才信其道。
四、重综合
科学课程的表述方式也不同于各分科课程的表述方式,其特点就是尽可能的综合化,突出了“整合”的特点,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最大效益。科学“试图超越学科界限,保留带有结构性的某些内容,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科学课程内容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不同学科知识搞一个拼盘,而是通过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从基本科学观念上理解科学内容。这一点在本次元月调考中表现很明显。如:31、32、38题分别让学生用物质科学的知识解释生命科学过程和找出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五、重生活
调考三分之一以上的试题是与生活或生产实际相联系的。这些题考查了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第39生得分普遍较低,原因是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中可以体现学生平时只会解题,在新教材形势下是行不通的。从试题的表现形式上看,大量题目对知识的考查都是在一定实验情节和社会应用的情境中产生和完成的,显现了实验体验的重要性,整体上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试题较好地联系了生活实际,进一步体现了新课程的特点。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