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联系方式
学习需要有吃苦精神
作者:
文教部
来源:
木兰山文武学校
发布时间:
2021-12-10
认为读书是追求幸福是对的,但认为学习中的吃苦会妨碍幸福的实现,让幸福失去意义,则明显不符合追求幸福的逻辑法则。
首先,凡是真正追求幸福的人都是热爱学习的人。苏格拉底说过:“知识就是美德。”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宗教、艺术和科学都是同一棵树上的不同分支。其目的都是为了让人类的生活趋于高尚,使它从单纯的生理存在中升华,并把个人引向自由……都是为了使人变得崇高。”可见,追求知识、探索学问和真理,本身就是一件让人生变得美好和崇高,让人类走向自由和幸福的事情。知识让人充实,技能让人自信,真理让人强大,艺术让人丰富。真正的幸福是与热爱学习、不断地钻研学问和求索真理是分不开的。
其次,凡是真正热爱学习的人皆是能够吃苦的人。真正热爱学习的人,却会对吃苦视之如蜜,食之若醴。因为这种人胸有宏图乾坤大,志存高远天地宽。正像苏东坡所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故而在他们眼中苦头虽苦,却是磨练意志的磨刀石、试练信念的试金石。面对学习中的苦,他们少了一份勉强与无奈,多了一种信念与执著。韦编三绝者意欲天下大同;闻鸡起舞者意欲收复山河;鲁迅把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学习上是为了唤醒铁屋中的人们麻木的灵魂。这样的人,皆是为了心中的信念与胸中的理想,把学习上的苦头吃得甘愿,吃得欣然,吃得无怨无悔!学习上的吃苦精神不仅是一份矢志不渝的信念,也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明悟。真正有理想的人,都是懂得吃苦受累的人;真正爱学习的人,都是能够克服各种艰难困苦的人。
其三,凡是真正能吃苦的人大多是容易获得幸福的人。要超越自我、实现梦想、获取成功就往往离不开吃苦的精神和持续的行动。学习从来没有终南捷径可走。王羲之练就绝世书法是从涮黑一池清水开始;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是从写完几麻袋草稿纸开始;菲尔普斯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8块金牌是从2500多个日子中仅有5天没有下过水开始;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是从“当年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开始。成龙有一首歌唱得很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通往成功的万千道路中,但凡有一条可以不用吃苦的路,绝不会有人去选择其他的道路。正因如此,吃苦之路才是必经之路,也是最有保障之路。那些投机取巧者、偷奸耍滑者,貌似聪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真正聪明之人永远是那些默默无语、埋头苦干、懂得吃苦的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会学习的人,也才是比较容易获得幸福的人。
爱因斯坦在其晚年时写过这样一段话:“苦难也罢,甜蜜也罢,都来自外界,而坚毅却来自内部,来自一个人的努力。……我孤寂地生活着,年轻时痛苦万分,而在成熟之年里却甘之如饴。”是的,年轻时或许痛苦,成熟之年却是甘之如饴。让我们聆听智者的智慧,跟随伟人的脚步;让我们热爱学习、刻苦求知。
吃苦的精神,持续的行动。这就是遵循着幸福的逻辑法则去实现幸福的途径和方法!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