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联系方式
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后进生教育方案
作者:
来源:
木兰山文武学校
发布时间:
2012-12-24
2011年,学校的安排,我接手九年级三个班的英语教学并兼九(二)班的班主任工作。作为一名从教于文化学校20余年的老师,乍一接手对武术学校学生的管理,这无疑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与普通学校相比,木兰山文武学校的学生除了具备普通学校所具备的一些特征外,更多的学生都很活泼、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等特性。
我通过一段时间与孩子们的接触、了解,发现来校的学生大多是因为种种原因才来到学校:其中有父母长期在外做生意,无法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放在一起照应,有从小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照看,长期疏于教育,使孩子养成娇生惯养、我行我素的性格;有由于家庭破裂、单亲孩子被当成一些家长再婚的包袱,不得已将孩子送到这里寄读;也有因为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在文化学校学习压力大,想选择另外一种成长途径。诸如此类的情况使学生的文化成绩基础差,思想偏激,逆反心理大,心灵受伤的情况还不少,针对以上一些情况,做为班主任,我将学校提出备课先备学生的理念作为她的工作重点,也就是说将“因材施教”做为她班主任工作的核心。
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根据孔子的教育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目前世界很多国家对这一教学原则的研究和运用已进入比较成熟和完美的阶段,特别是美国和日本最为突出,他们把培养学生成为特色人材做为重点,结合九(二)班的实际情况,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将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特点,作为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
九(二)班是九年级三个班级中比较差的一个班,根据入校摸底考试情况看各科成绩都比较差,全班46人中,其中单亲家庭占20人,独生子占30人,无父母照看,长期寄宿亲戚家里的孩子就有7人,尽管这些孩子的年龄相近,但由于遗传、环境和先前教育的不同影响,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也就不一样。为了了解他们,我经常在课间到教室里和同学们进行交流,通过观察、谈心和访问,她发现九(二)班的学生有很多优点,比如他们都很有集体荣誉感,动手能力很强,很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认可等等,同时也了解到他们身上存在着不少的缺点;比如学习没有目标、不求上进、懒怠、抱怨,对自己的家长不满,没有感恩的心态等等。对此,她抱着一分为二的态度,对他们进行教育和鼓励。例如,九(二)班有一个叫周志豪的学生,平时他很喜欢吃零食,而且喜欢乱吐乱扔,对老师的批评也是爱理不理。通过和他的交谈,发现他对班级的清洁卫生管理很有一套,于是在选任班干部时,我将他推为班级的清洁委员,在他任职之前,我找他单独谈话,首先肯定了他的管理才能,然后对他提出希望,同时也提醒这个学生要以身作则,摒弃以前的毛病,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由于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学生管理班级的积极性很高,九(二)班的环境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清洁大扫除经常得到领导的肯定。
二、把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失地进行教育当成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措施
“因材施教”的实质是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促使学生的充分发展,特别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是处于14—17岁之间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身上有很多这个年龄特有的特点:
①产生成人感:表现在生理功能进入早期成人化,自我意识向独立成熟的方面发展,对事物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同时他们又缺乏成人那种深刻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缺乏社会经验,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②独立性和依赖性:表现为增加了对同伴的往来,与父母在情感上、行为上、观念上日益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在削弱。在对老师的态度上增多了保留和批评、怀疑的成份。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后,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老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但是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得到父母精神上的理解、支持与保护,比如他们有时反抗是在向别人表明自己是独立的,或者需要掩饰自己的软弱。
③自我评估能力提高: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其中包括自我了解、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形式,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开始形成,他们不仅体验到自己和家人,老师以及他人关系的存在,而且能进一步体验到自己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的存在,进入一个自我发现的新时期。
④片面性和表面性:每个学生在认识上还是存在偏执性的特点,对于发生的误解和不愉快由于认识不全,容易对问题的认识产生偏差,继而引发孤独、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
⑤自尊心增强:每个学生渴望得到尊重,正是他们认识自我价值的反映,他们表现为渴望得到理解宽容,追究浪漫轻松、自主、好胜,求知和参与是中学生的典型特征,害怕老师指责,嘲笑他们的幼稚和冲动,反感老师居高临下的训斥和批评。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主要抓两点:
1、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问题:统一要求是要求全班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远大的理想和遵守正确的行为规范,同时针对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和不同的理想,为他们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他们规划自己实现理想和目标的路线,例如九(二)班有个叫黄×的同学,他的理想是出国专门教人武术,我结合他不愿学英语的情况,告诉他多看有关李小龙的书籍,让他明白想出国不仅需要精湛的武术水平,还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与人进行沟通的能力,驾驭与人交流的语言工具。通过这种方式的开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才能和所长,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2、处理好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的关系问题:
木兰山文武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对这一情况,我在备课时更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收集一些与课堂知识联系比较紧密的课外知识,穿插在课堂中的讲解,并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针对学习基础较差的特点,成立了一个培优补差班,每周花四个晚上义务为学生补课,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将启发诱导当成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
启发诱导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木兰山学校的学生虽然在文化成绩不如一些文化学校的学生,但他们也有着其他孩子少有的优点:刚成立班委会时,学校要求每个班主办一期有关感恩的黑板报,刚开始班上没有人愿意干,我就在班会上通过给他们讲自己在中学时代办黑板报的趣闻和有关色彩搭配的小知识,让他们大胆尝试去做,班上马上就有五六个孩子争相报名,于是我将基本要求提出,仅仅一个下午,一期生动活泼、构思精巧、书写整齐的黑板报就跃然而出,连学生们自己都惊叹自己竟然会做出这么漂亮的作品,从另一个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四、将热爱学生,敬业爱岗作为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情感基础和内在动力
热爱学生,敬业爱岗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前提,也是教育好学生的情感基础的内在动力。同时作为一名母亲,也能体会到家长对孩子的殷切希望和孩子对家长的依赖与信任。“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抱着这种理念,我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还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健康。例如有一个非常调皮的学生有一次肚子痛,他急忙找到她说:“老师,我是不是得了阑尾炎了?”仅仅一句话,使她感到这个外表叛逆霸道的孩子其实内心很脆弱,也需要关爱。我连忙安慰他,并仔细询问他通的地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叫他马上到医务室就诊,并注意多喝开水,教他自己按摸一个穴位。第二天,学生看见老师很远就向其报告他的情况,并偷偷地对她说:“你好像我的妈妈。”虽然仅仅是一句玩笑话,却道出了孩子对老师的信任,对老师的亲近。
还有一位同学,他的父母离异,与他相依为命的父亲也不幸病逝,他只有寄养在叔叔家里,过多的不幸使这孩子产生退学出去挣钱的想法。曾有段时间,他离开学校在外出去工作了二个月,在他离校的那段时间,我通过电话短信和电脑QQ与他联系,鼓励他勇敢的生活,正视眼前暂时遇到的困难,同时告诉他同学和老师都很希望他回来,希望他还能回来助老师一臂之力,也许是他想通了吧,12月他又回到学校继续他的学业。在我的努力和细心帮助下学生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正在养成,学习成绩稳步提高,九(二)班被学校评为“星级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