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联系方式
师生交流的“面面观”
作者:
来源:
木兰山文武学校
发布时间:
2017-11-28
教师与学生谈话是传统的德育工作方法,也是每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必须练就的一项基本功。尤其在私立学校,与学生进行沟通更是必不可少。多与学生交流,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互相理解、支持和配合,建立友谊,产生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怎样与学生谈话呢?我时常在思考这一问题,也悄悄地观察我身边的同仁,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教师该怎样与学生谈话,我觉得应该这样做:
首先,”四心、三话“是基础。
”四心“,即爱心、关心、耐心和公平心。”爱心“是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居高临下“,不摆师长架子。古人有言”亲其师则信其道“,当你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他才会接纳你,你与他的谈话才会有情感基础,才不会苍白无力。
”关心“是要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圈子,有喜、怒、哀、乐,我们要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关心,与学生真心实意地融通,这样学生才会有认同感,会想与你交心结友,你才能真正了解其内心世界,从而及时准确地教育和引导他们。
”耐心“是要不”计较报怨“。为了解决某个问题与学生谈话时,一定要有耐心,不能三言两语完事。任何事物都有个转变的过程,学生的认识也是如此。
”公平心“,是不厚此薄彼,而要一视同仁。一个班四十几个学生,不管成绩好坏,表现如何都是学生,都有得到关爱的权利。
”三话“其实是指”两话多讲、一话少讲“。即真心话、知心话多讲、空话少讲。
我们与学生谈话时,要多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谈话时,注意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要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切忌大道理连篇,空洞说教。当我们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时,就会发现,站的角度不同了、了解的情况不同了、认识问题的方法和出发点不同了,许多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洞察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关键。
谈话时学生会存在不同的个性心理,比如:揣测心理、防御心理、恐惧心理、对立心理、轻视心理、沮丧心理、期望心理等。所以在与学生谈话时,要注意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注意倾听他们说话的语气,注意他们手上的小动作。不同的心理,我们要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化解,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游说、或亲切、或严厉,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我们都不必将问题一味地放大,都应给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根据他的转变适时地鼓励即可。
现在的学生个性张扬,所以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对立心理的情况越来越多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少年处在心情紧张和异常激动的状态中,当他的大脑与心脏之间的感受之弦拉得很紧的时候,他是永远不会感到自己有过错的。只有在平静下来之后,少年才会体会到自己的过错。因此,教师的话应该首先使少年平静下来。“如何让犯错的学生平静下来呢?我个人的做法是:一段沉默或是让学生叙述事情经过,并说明老师一定会秉公处理。
其实有时学生的对立并不是对老师权威的挑战,所以我们不必过于强势,不必非得剑拔弩张,给学生倒一杯水,与他并肩坐下,与他拉拉家常,聊天式的教育也许更容易深入。当然,在学生犯错时,教师严厉一点很正常,这并不违反哪一条教育规律,但教师的严厉应该是针对学生犯的错误,所谓”对事不对人“,严厉并不等同于对学生的不尊重,不等于对学生的谩骂,而是严中有爱,大多数学生还是能领会老师心中真诚之意的,学生更乐于接受真诚的严厉而讨厌虚伪的讨好、纵容。
第三,找准谈话的地点和时机
心理学认为,环境对人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事件,教师应精心挑选谈话的地点。学生大都不会愿意把自己的错误公布于众,所以批评性谈话或涉及学生隐私的谈话不要在人多的场合进行,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不过,对于学生的表扬,则尽可在人多的场合进行,因为每一个学生都希望把自己的优点尽可能地展现给大家。
另外,找学生谈话的时机也要选得恰到好处,只有选择好时机,才能取得谈话的最佳效果。找学生谈话不一定就是批评,表扬与鼓励也应是我们谈话的内容,这样谈话的机会就会比较多,教育的效果才会比较好,学生就不会产生只有犯错了才找他谈话的心理。
第四,以德感生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为人师者,不能”以势压生“,要为人师表,要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逐步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爱戴和尊重。这样在与学生谈话时,学生才会听得进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未必是才华横溢的,但应该是平易近人的;未必是兢兢业业的,但应该是理解学生;不必是成绩突出的,但应该是心里装着学生的;未必是能言善辩的,但应该是真诚坦荡的……如果总是高高在上,以俯视的目光去看学生,哪怕我们才华横溢、兢兢业业、成绩突出、能言善辩,但学生会对我们敬而远之,学生的心会离我们很远。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师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思想道德品质、个性心理行为及价值观,要管理好班级就必须关心他们、理解他们。
我常在思考,我与学生的谈话是否有实效,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在多年后还能让他记忆深刻。而这个答案,将被时间解答。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