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联系方式
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作者:
来源:
木兰山文武学校
发布时间:
2012-11-29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实施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教学方法,这是培养素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实施开放性教学,营造开放的语文意境,自由的学习心境,互动的课堂情境,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开放的语文意境
课堂是社会的一个小窗口,从教学内容讲,开放的语文意境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从教学过程讲,是引导学生全面、自由、积极地生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一样的。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更要与时俱进,教师要立足于教材,但不是“教教材”,而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用教材“教”.
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我充分开发课程资源,营造了开放的语文意境,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1、关上书,请画出赵州桥。2、自己当李春,召开造桥工作动员会,布置造桥事宜。3、给赵州桥设计一个旅游广告宣传片,并尝试做一个小导游。4、当一回生活在赵州桥边上的老人,讲述赵州桥的故事,通过这一语文意境的开放,学生个个动手、动口、动脑,不仅气氛活跃而且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事实证明:开放,能铸就大气,开拓视野,促进生存,呈现精彩。开放的语文意境,是培养植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肥沃土壤。
二、自由的学习心境
学校不仅是学生求知的学园,更是儿童欢笑的乐园,而课堂则应是这二者的融合,应是学生快乐的家。新课标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创设一种充满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自由的心境,自由地想,自由地说,自由地写,自由地交流,自由地展示,让他们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从而使学习活动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尽情地展开。
1、思想自由,以往学生思想不自由,最怕自己的想法与老师的说法不同而被老师批评或指责。“出错”桎梏着学生的思想追求唯一正确答案的条条框框限制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不敢想,不敢说,要知道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场所,应放开手脚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表情达意。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有学生提出了“苹果、石榴有什么不好?现在社会不正需要我们做一个既有才干又能展示自己的人吗?”这一答案确实与文意相左,但这正是体现了学生学得真,学得深,教师应鼓励,正确引导。
2、方式自由。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自主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去探究。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为了理解“飞”的内容,我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巡视中发现,有的小组抓重点词句研读体会,有的同桌间通过画线路图来感受,有个别学生则用数学知识来计算,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开放的自主、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
三、互动的课堂情境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体之间对话的过程,理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老师”已是新课堂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1、师生互动。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参与者”.如教学《西门豹》一文,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编排课本剧,共同导演,共同设计台词共同选择音乐,共同扮演剧中人物。
2、生生互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包括教师与全体,部分或个别学生之间的不同性质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个体间,个体与小组或全班,小组与小组间不同性质的互动。教学《荷花》一课,我让学生当一朵朵荷花和来到身边的小动物们说说话,于是,同学们都很开心,有的扮成小蝴蝶,有的扮成小蜻蜓,有的扮成小青蛙,课堂上到处洋溢着快乐。
3、人文互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纷纷是多元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与文同欢同乐、同悲、同泣,与作者心心相印,与文中人物息息相通。《小珊迪》一文的教学,小珊迪诚实,守信的品质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整个课堂,也照亮了学生的心,学生感到小珊迪悲惨的命运如一块巨石沉重地压在每个学生心头。
互动生成的课堂,犹如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有着曲径通幽的意境,意味深长的韵味,引人入胜,耐人回味!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