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观察,丰富习作素材
作者:
来源:
木兰山文武学校
发布时间:
2023-11-03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四学段的写作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习作所需要的素材一般都是自已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些经历往往都是无意注意,留在学生脑海中的记忆淡薄,表象模糊不清。因此,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比如有一次习作,要求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不少学生都写了猫、狗、兔子等小动物,写了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我选了几篇写“猫”的习作草稿来查看,结果发现学生们对“猫”的印象不清,有的写猫嘴两边各有三根胡须,有的写猫嘴两边各有五根胡须:有的写猫的耳朵很大,有的写猫的耳朵很小……我把这些有歧义的语句读出来,让学生回家对猫仔细观察,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
另外,我还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猫的眼睛、爪子的特征,因为这些特征与猫的捕鼠习性息息相关。第二天,我重新检查了习作草稿,发现习作内容准确多了,这就是“有意注意”的好处。原来“猫嘴两边各有十来根胡耳:猫的耳朵不大,但很灵眼:猫的眼睛圆溜溜的,夜间,瞳孔可以放得很大,适于夜间捕爪:猫的爪子下有一块厚厚的肉垫子,所以跑起来没有声音,不会惊动老子;猫爪子又尖又弯,很锋利,适于攀爬和捕鼠……”总之通过这次习作指导,让学生明白了认真观察的重要性,并自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积累写作材料,我还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如参观敬老院)、游览(如游齐山、牯牛降)、调查(如调查本村土地、水源、空气被污染的情况)、访问(如访问敬老院内孤寡老人的生活情况)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根据某次习作要求而开展的,学生们带着目的去观察、去实践、去记录,因此,习作的内容真实具体,又有个人的独特感受。
为了锻炼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我还把要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进行观察指导,让学生获取亲身感受。记得有次习作,要求介绍几种树叶的特点,我把采集的枫叶、银杏叶、冬青叶和黄杨叶带入课堂,让学生们观察这些树叶的颜色、形状,叶柄的粗细、叶脉的分布情况: 让学生用手摸摸这些树叶的厚度软硬程度。在描述这些树叶的形状时,我提醒学生可以采用比喻的手法。一时间,课桌上一只只小手似雨后春笋般举起:“枫叶像人的手掌、像五角星;银杏叶像蒲扇、像少女的裙子、又像小扫帚:冬青树叶软软的、嫩嫩的,摸上去像摸婴儿的皮肤……”孩子们思维活跃,一句句优美的话脱口而出。他们再不愁无话可写了,而是埋下头,“沙沙沙”地写起来。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