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联系方式
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呢?
作者:
来源:
木兰山文武学校
发布时间:
2022-08-12
1.要深入文本。备课的基础是对教材的解读,教师要潜心研究文本,分析教材,做教材的知音。
要达到以下三个境界:
一是进入文本山是山,水是水,其基本要求是谙熟教材内容。要抛开那些教参资料,潜心研读教材文本,形成自已对教材、对一篇课文独到的认识和见解;
二是跳出文本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其基本要求是探寻文本的相互联系。包括从教材中跳出来,从整单元、全册、整年段的宽广背景中审视眼前独立的教材,努力有新的发现。这是一个修炼的阶段,一种提升的过程;
三是回到文本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其基本特征是达到“原来如此”的悟境。有了自身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有了对文本相关材料的积淀,教师再回到刚开始接触的教材,就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及更具高度的把握。
2.要以生为本。新课改要求教育要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也就是一定要根据具体学情去确定教学目标。而每个教学目标又分解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全体学生均能达到的目标;第二层次是中等学生必须达到、后进生跳一跳也能实现的;第三层次是优秀生能发挥余力的。
3.紧跟教学流程。
备课、上课时有没有流程意识或板块意识,反映着教师课堂教学的定位和追求,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紧跟流程。目前的几种教学流程是“先学后教(或先练后讲)、当堂训练”的教学流程;“预习-展示-反馈”三板块一体的教学流程、“10加35”模式(教师讲10分钟左右,学生活动35分钟左右);“激趣导入”、“有效新授”、“梯度练习”、“课堂作业”的四板块一体的教学流程。教学活动按照这些流程进行,教学实效将明显提高。
4.坚持记录课后反思。
教后反思,一般可以从学生学的效果和教师教的效果两个方面去写,写的时候对思想及文字的要求不要过高,着重于留下教学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真实素材。如能形成这样的职业习惯,则终身受益无穷。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后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
上一页:
下一页: